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合肥站 > 中考报考 > 家长头条 > 正文
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7-12-29 17:36:34
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屡教不改的坏习惯呢?
营造良好的环境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什么流传了几百年仍然被世人所推崇?很大原因就是他发现:环境的设置可以改变孩子。
实验班的孩子都格外好学、乐学,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做着与学习有关的事,努力争取更好成绩,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孩子老爱看电视,那父母就营造一个“非电视环境”,家里少开电视,自己少看电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讲故事等,孩子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自然想不到要去看电视。
孩子老是说脏话,没礼貌,那家长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就多使用礼貌用语,尊老爱幼,用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
建立适当的标准,层层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的形成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给孩子定的要求太高不利于行为的纠正,更加不利于孩子坚持下来。
坏习惯的改正应采用渐进方式,降低难度,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建立适当的标准。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老爱走动,那就和他商量好一个小时只能走动一次,孩子觉得在可接受的范围,就会愿意遵守约定,约束自己的行为。
比如纠正孩子总吃冷饮的坏习惯,那就从一天一次、一周3次、一周1次这样建立合适的标准,再慢慢提高标准,层层递进式地帮助孩子改正。
不要用人格化的语言评论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行为上做的不好,家长却总是用人格化的语言来描述孩子:“我家孩子没条理”“我家孩子特别磨蹭”“你真是胆小”。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行为上的某些缺点就轻易去否定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被说“胆小”的孩子,也许在其他时候很勇敢,被说“磨蹭”的孩子,有时候也可以很迅速。
所以,描述孩子的情况,要把人和行为分开。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知大多来自父母和别人的评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这样更不利于孩子改正坏习惯。
抓住时机,防微杜渐
父母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纠正坏习惯才能事半功倍。
在孩子犯错或表现出不良习惯的时候,家长要当即立断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防止孩子的行为扩大化、持久化。
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立即采取措施,孩子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最能记住这次的经验教训。等到事情过后再指出来,孩子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印象模糊,难以做出积极的回应。
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每天缠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其实纠正孩子坏习惯也是如此,是和好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的。
坏习惯纠正了,好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因此家长要多一点耐心和坚持,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引导和帮助,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孩子的坏习惯在不觉中就会完美地改正过来。
| 2018年合肥指标到校分数线汇总 | ||||
| 一六八中 | 合肥二中 | 合肥三中 | 合肥五中 | 合肥七中 |
| 合肥九中 | 合肥十中 | 合肥十一中 | 合工大附中 | 庐阳高中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